| | | | | |
父親尹建民,1952年畢業于阜陽第一期戲校,1955年到阜南縣梆劇團工作。“紙糊的帽子、蘇聯花布香”回想起當年演員用的道具時,他幽默地說,那時劇團的行頭少,一挑子就挑完了。
1949年到1960年,“二為”(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)和雙百方針(“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”)后,全國文化事業空前發展,這給當時偏僻的阜南縣也帶來文化大繁榮。各村通了廣播,社員們除了可聽到上級的指示精神外和還可聽到戲劇。縣里除劇團外,還成立了戲校和文工團,為培養人才,還專門從天津、上海和河南等地請來老師任教。“那時干勁大,為了趕場演出,我們經常在夜間步行幾百里,都是常事。”今年66歲的尹建民說起過去,精神抖擻,仿佛又回到年輕時代。1978年,阜南縣梆劇團的嗨子戲《萬分之一秒》在省城演出時,引起轟動,受到中央領導萬里同志的稱贊。
進入八十年代,改革開放改變了人們單調的文化生活,青年人跳起迪斯科、唱起流行歌曲。“多元化”文化生活豐富了人們,每年的美術展覽吸引了大批群眾觀看,許多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不斷出現,人們開始“呼吸”新鮮的文化氣息。此時,縣梆劇團更是人才倍出,培養出了國家一級演員戴彩鳳、榮獲中國曲藝大賽牡丹獎的“淮河琴書”傳人孟穎等人。“流動舞臺車開到哪個村,群眾都喜歡聽她們的聲音,我們感到自豪驕傲。”現任團長尹玉接過父親的話語。
2003年,在市場經濟大潮中,年輕有為的尹玉從父輩手中接過“接力棒”,他秉承“開拓創新謀發展”的理念,在立足本地廣大農村群眾的同時,還與阜陽商廈“聯姻”收到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。
近年來,阜南縣在推動文化三下鄉活動同時,提出了“文化強縣”發展戰略。先后建成50多家“農村書屋”和30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基層點。縣圖書館藏書達4萬多冊,縣文化館建筑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。全縣29個鄉鎮建立了文化站,縣政府還投資8200多萬元,在城區先后建立了街心公園、淮河公園等5個社區文化活動廣場。
阜南縣還充分利用本地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,以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,促進文化理念滲透到傳統產業的設計、生產、營銷、品牌和經營管理等環節,改變傳統產業的價值鏈,創造新的增值空間,先后榮獲“中國柳編之鄉”、“全國科普示范先進縣”等稱號,獨具地方特色的“嗨子戲”、“淮河琴書”及“柳編技藝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目前,我縣文化產業值達15億元。